小程序开发

微信小程序“头脑王者”: 一场全民参与的答题盛宴


近日微信上的小程序“头脑王者”可谓火了一把,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全民答题热潮,网友们可以实时在线对战全国参与者,通过答题赢得比赛,不断累积星星并升级,看谁能够摘夺“头脑王者”称号问鼎桂冠。


其实,在早前的电视节目中就出现过类似的答题节目,比如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每一期直至到年终的战神联盟对决等等,都让人看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追溯到早些年,还有诸如央视的《开心辞典》《幸运52》等等节目。都是在享受答题快感的同时赢得奖品和荣誉。


“头脑王者”里面的题目包罗万象,有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电影、音乐和体育等,要求答题者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快速理解题目并选择作答。


记性好的人会不难发现,这些知识点很多出自中小学阶段的课本,而影视音乐体育类,就看谁听的音乐和看的影视多并且能够记住


有需求便会有市场。这类答题软件和节目何以能一次次在短时间内热起来,以受众答题过程的体验角度来分析,也许就是,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出自课本、许久未用的知识点在现如今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似乎不再被提及,成为“没用”的知识。


而答题时不仅“旧事重提”还能变现为荣誉和奖品,是对过去十年寒窗苦读的肯定;音乐、影视、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点,却是在应试教育下被习惯性思维视为“没用”的知识,却在答题中应用得上,过去的“爱看电视”“贪玩”“无厘头”等不好的品质在答题中荣升为“头脑王者”“战神”,难免让人惊喜和喜欢。


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基本上没有个明确的界定,若用柏拉图的理论,则是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广义上的知识,绝非应试教育中的那个狭隘的知识观。


后来又有人爆料,像《一站到底》这些节目,其实是有题库的,节目里很多选手可能在参战前就先背诵题库,恶补各类知识。应试教育下狭隘的知识观,以及为了答题而背诵题库,都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体现


急功近利,让我联想到了最典型的案例,各类“速成班”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用膝盖想都知道不太可能的事情,人家花了十年功练就的台上一分钟,你却妄想几天速成,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可偏偏就有很多人相信。


根基未牢而筑起高楼,没学走就先学飞,想想都觉得危险。其实,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建立在人们思维中所认定的每件事物是否有用的基础上,说得更高雅点就是付出与收获是否对等的问题。


这几日诗歌界关于食指和余秀华争论激烈,老诗人食指批评余秀华的言论,其实就是基于有用无用的认知。


在他看来,余秀华所写的诗没有用,而必须在诗中写实农民的痛苦、对小康生活的向往、考虑人类的命运、高歌祖国的未来,才是对一名农民诗人来说有用的事情。


然而,凡事都以一颗功利心来衡量,机关算尽是有多累啊。况且,对于有用无用是没办法有个清晰的界定,或许某件事对于你有用而对于我却没有用,又或许目前对你没有用,但你怎能预测出对你永远都没用。


人,不能算得太精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学习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记忆,理解,再记忆,再加深理解运用,形成一项技能直至最终融会贯通于日常。


你不能说小孩子还没法理解古诗词所以背诵这些没意义,等TA长大了,就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跟“卧槽,好美啊”不是一个境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跟“蓝瘦,香菇”是走不到一块的。


可以肯定的是,答题热本身是件好事,毕竟在全民中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温故而知新。但是,人才的评判标准并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百事通”,而是有一技之长,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或贡献。


即使夺得了个“头脑王者”“战神”称号也说明不了什么,游戏终究是游戏,不必太较真,以休闲娱乐的心态参与答题也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