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开发

自媒体的小程序之旅


微信小程序所代表的是移动互联的典型“配电盘”平台集聚模式,它不是一个对竞争者友好的运营模式,赢家会通吃;而自媒体号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后来竞争者总想分一杯羹,黯淡结局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我看今天连《中国青年报》的客户端都推出了“中青号”,似乎每个客户端得做一个“号”这已成为潮流。

前段时间,又有几个“号”来找我,说看了我的微信公号“报业转型”中的文章,感觉挺有价值,希望我加入他们的“号”,很简单,帮我注册好,我偶尔去更新就是。

但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再说,我已经在“苦心地”(差不多半个月更新一次)经营我的微信公众号“报业转型”,也不想分神再去弄别的“号”。

到手机上一看,不知不觉中,大部分的新闻客户端都有了自己的自媒体号。不必说这些门户新闻客户端头条号、网易号、凤凰号等,就是一些传统媒体主办的新闻客户端,也开始不遗余力地做“号”,封面号、九派号、新湖南号、并读号等;甚至连京东都开始做京东号了,还有百家号、号外、时间号等等,都开始涉足这个“号”的江湖。

这让我想起2011年左右的事情,当时新浪微博很火,很多新闻门户网站也开始跟风涌入微博市场;2010年2月人民微博开张,2010年4月凤凰微博内测,2011年4月,新华微博上线……当时我也在新浪微博开了账号“求粉”,我不是大V,连小V都算不上,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喜欢说点自己想说的话;可是也同样有几个微博平台的业务员找我,希望我到他们的平台上去做微博。但我同样没有时间去做,有一个微博,邀请人是个老朋友,就去开了个账号,但很快就没有再去管它。在这里我对这些热情邀请我的朋友说声抱歉。

2014年11月5日,网易微博关闭;2014年12月12日,凤凰微博关闭;也是2014年,传出曾经快赶超新浪微博的腾讯微博的事业部也被关闭,只维持微博的基本运营,也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样了……微博江湖中,除了新浪外,基本上已经很少有对其形成竞争的微博平台了。

再看搜索引擎市场,也是如此,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百度,曾经的新浪搜索、即刻搜索、盘古搜索……都已经枯了,或正走在枯的路上。

现在,移动互联领域,配电盘赢利模式盛行,所谓的配电盘模式就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类似配电盘的高价值中介机构,为不同的沟通者建立一个集中的渠道,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滴滴、优步、淘宝等新经济形态的模式莫不如此;配电盘模式的优势毋庸置疑,它能够自我壮大,加入这个平台的买家和卖家越多,这一模式的价值便越高。现在的自媒体公号平台、微博平台、搜索引擎,包括新闻客户端等新经济形态,大都是这种配电盘模式或改编版。连微信都推出了它的“小程序”,试图成为一个最大的“配电盘”,人们纷纷为APP的未来前景担忧。

配电盘模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赢家通吃,先行者很容易形成竞争壁垒,跟随者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两种原因造成了这种赢家通吃的局面。一是“羊群效应”。这个大家都知道,跟风随大流是人的天性。二是“沟通效应”。用某种产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采取同样做法的人就越多,否则,你就OUT了,甚至无法与别人沟通交流。比如即时通讯软件,QQ和MSN,使用某种软件的人数越多,人们就不得不也使用同类软件,否则无法与别人交流。因此QQ才能这么火爆,MSN却怎么也火不起来。而现在,身边的人都在用微信,你只用QQ也不好与朋友、同事交流。有段时间,我用的WORD版本比较低,很多作者发来的高版本WORD稿件,我打不开,还得想法转换;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只能去下了个高版本的WORD。

这两种效应就导致第三种效应的出现——洼地效应,资源与精力越来越向一个洼地聚集;后来的追随者无法集聚起足够资源,只能像前述的凤凰微博、网易微博、即刻搜索、MSN那样,逐渐干枯、消失……

那现在这些新闻客户端上的自媒体号呢?除了一个两个,绝大部分最后的结局也应该是这样的,逐渐干枯、消失……